【行业穿透】养老,可以更多姿多彩吗?我们在随园找到了答案




对于长者而言,养老社区既是开始崭新生活的地方,也是承载喜怒哀乐的空间。随园嘉树以良渚文化村为依托,实现了小镇里的养老。居住在随园的长者,并未被孤立和隔离,他的朋友、子女乃至孙辈可能都在文化村内工作和生活。

目前随园共居住千余位长者。有的是退伍军人,有的是离休干部,还有些是退休教师、医生、作家……但不论长者们的职业如何,他们在社区中所传达出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以及温度丝毫没有减弱,所经历的多姿多彩、酸甜苦辣的事件也在社区中不断发生。



随园长者自发组织出游 © 随园养老官微



01
入户客户社群特征


我们曾想象住到养老社区的客户会是有很多共同话题,是开放的、乐于改变的。但在调研随园的过程里发现,客户的社会性并不会随着年龄老化而改变,原有的社交圈层和行为习惯依然延续,不同老人之间社会性并没有因为住到同一个社区而趋同,每个长者都是一枚“宝藏”。


需要舞台的长者天团


长者团队组合既需要志同道合的人彼此欣赏,也需要舞台和关注。他们也许不是最专业的,但肯定是最享受的。随园里就有这么一群长者,他们将养老社区当成“复乐园”,过上了精彩纷呈的“第二人生”。

老男孩组合是随园涌现的“明星长者”之一,不仅火遍杭城,还曾受邀央视于《回声嘹亮》节目登台献唱。虽然组合的四个成员平均年龄已超85岁,但精神却一点不输“85后”。当中,年纪最大的当属福建石化厅退休老干部汪老。耄耋之年,他单枪匹马离开福建选择 “杭漂”养老。因为有着对音乐的共同爱好以及对生命生活的热爱激情,他与同住随园的原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叔、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梁叔、原浙一医院院长王叔一拍即合,组成活跃男子组合,一同“唱享”晚年。此时,地域、年龄造成的社会性差异已经不能成为他们扩大社交圈的阻碍。


640(3).jpg
老男孩组合登台央视献唱 © 随园养老官微

640(4).jpg
老男孩组合在随园庆典中演唱《划船歌》 © 随园养老官微

同样还有随园的“花样女声”女团。8位成员的平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退休前曾是声乐教师、数学老师、外资职员、医生……成团后因美妙的歌喉小有名气。去年中秋,她们更是风风火火地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剧场办起了专场怀旧音乐会。仅用了1小时,线上售票便被抢光;并吸引200多名观众现场聆听,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640(5).jpg

“花样女声”女团 © 随园养老官微


退而不休的“时尚前浪”


所谓“时尚”是对生命的不服输,一种正能量精神的传达。这种精神不仅能支撑自己的老年生活,更能感染与之密切接触的人。在随园,有些长者内心的渴望比我们年轻人还要强烈。他们不愿被岁月禁锢,生活态度认真,更想要的是“退而不休”和 Stay in the game 的精神状态。

三花控股集团退休高管、随园古稀长者张老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龄探索家”,2005年退休,时隔一年便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他先是到杭州老年大学学习摄影,后进入摄影研究会继续深造。甚至扛着相机,陆续走过七大洲、四大洋的49个国家;并且两下南极、三上北极,拍下了许多自然、时空、万物与人的互动,定格了许多生命与自然彼此温存的瞬间。


640(6).jpg
张老向随园长者介绍自己的摄影作品 © 随园养老官微

72岁的瑜伽社社长那阿姨也是一名旅行钟爱者,她不仅与姐妹们在随园互帮互教练习瑜伽、优雅老去,还在8年期间走遍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她看来,年龄不能束缚自己的脚步,人生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走得动,她就会去遍想去的地方。而她的家庭观,就如同她的格局一样超前:“女儿有女儿的生活,我从不干涉。我也不希望他们担心,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活得丰富多彩,他们才会更放心”。

有着辉煌履历的高知长者


随园也有不少在某个领域拥有颇高成就的长者,他们在专业层面的造诣让人仰望,又乐于交流分享、充满活力。

这群高知长者中既有被誉为“中国生物农药之父”的生物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沈院士,也有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晶体管研制、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邓教授,还有“两弹”工作的参与者。他们偶尔会在随园大讲堂传授毕生所学,与长者们共享快乐精彩的晚年生活。


640(7).jpg
沈院士正在随园多功能厅授课 © 随园养老官微

640(8).jpg

邓教授应邀为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学生授课 © 随园养老官微


有着集体记忆的体制内长者


养老社区内也会面对年代跨度很大的群体。比如随园内既涵盖逐渐彰显个性的、相对年轻化的群体,也有存在共同集体记忆的群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随园的42位长者荣获共和国纪念章,当中的长者不乏有参与过抗美援朝的退伍军人、参与过共产党南下服务团的离休干部、参与过两弹一星的工程师等。这些集体记忆中:军人需要面对同伴的罹难,离休干部需要面对各地求生的颠簸,工程师需要面对国防事业建设的艰辛。也许正是这样痛苦过的经历,促成他们在随园中对自己生活和学习要求的确定。


640(9).jpg

随园长者被授予共和国纪念章 © 随园养老官微


因学院文化聚集的长者


学院文化也在随园中延续。长者们自建团体、组织同学会,扩大自己的交友圈。除了成立浙大校友会以外,还建立了清华校友会、复旦校友会等。

84的梁教授,是随园浙大校友会成员之一,18岁时就破格当上了浙大数学老师。理工科的梁叔叔平时爱看书,爱研究科技产品。而杨叔叔是清华校友会成员之一,他说:“我们经常会办一些活动,比如西湖茶话会、杭州市清华校友参观随园的座谈会以及绍兴三日游。除了结伴游玩外,校友会成员间更多的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640(10).jpg
杭州市清华校友参观随园的座谈会 © 随园养老官微

常青树学院更是聚集了随园的不少长者。从电子琴到二胡,再到葫芦丝;从英文歌到合唱,再到舞蹈;从佳木斯到太极再到瑜伽……涵盖22个俱乐部、16门课程。80岁的浙大教师陈叔报了3个课程,包括交谊舞班、二胡班、诗社。除了上课,他还经常约三五个好友在K歌房引吭高歌。他说:“放声歌唱是对身体最好的锻炼”。

学院的课程受欢迎程度很高。上课不仅代表着学习成长,长者们学到的内容也可以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使他们从随园邻居成为拥有着共同爱好的学院同学。拿具备公益服务性质的缝纫俱乐部来说,从15年社区交付使用到现在,总是门庭若市、机声不辍。成立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阿姨们都想为社区长者分忧解难,带给同龄老人一些温暖。


640(11).jpg


640(12).jpg

缝纫俱乐部阿姨们正在认真“工作” © 随园养老官微


但不管是校友会还是常青树学院,养老社区运营的切入点还是文娱教育,目的是让长者们的社交圈更加丰富。将学院文化导入社区,以此凝结长者的精神、信念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运营切入点。


寻求关怀的孤单“独行侠”


并非每位长者都是出于个人意愿进入养老社区,很多其实是迫于身体机能老化。他们一方面会意识到自己无法避免衰老,同时需要面对死亡迫近的虚无感、绝望感和孤独感,承受强烈的精神压力。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与老伴、子女的密切关系,其次才是对邻里交往、住区凝聚力的需求。随园护理员曾写过一份自白,提到她的照护对象叶叔及其家人的小故事:

叶叔和老伴王姨曾是教师,多年来相濡以沫。叶叔罹患帕金森后一直由王姨照顾,直至王姨自己疾病加重才不得不托人。作为有着运动障碍的长者,叶叔与子女的日常联系因王姨的患病情况彻底中断,只能每天由护理员推着轮椅或搀扶着在步行道上活动、听同住社区的长者们说说话或静坐观察。19年除夕夜期间,王姨离世。起先,叶叔沉浸在失去老伴的悲痛中。因疫情封园后,叶叔一直待在家内没有户外活动,注意力也转移到子女身上,总是拜托护理员电话联系子女,这才逐渐走出悲伤。


640(13).jpg
护理员悉心照护随园长者 © 随园养老官微


02
入住客户个体特征


随园住户主要以健康可自理的长者为主,需要护理的长者一般会转至护理院,由家人或自行聘请的护理员照护。自理长者客户的平均年龄为78.4岁,100岁以上长者4位,90岁以上长者55位,85%以上拥有着高中及以上学历。

其中,68%的长者客户来自杭州市,多为余杭区、西湖区和下城区等车程45分钟区域,32%的长者来自杭州市外,19%的长者来自浙江省外,以上海返乡客户居多。

近半数的长者客户入住前都是退休在家,他们和子女的职业以医院、房产、设计、银行、学校、政府机关、媒体居多,高收入或高知是其共同特征。据今年教师节期间统计,目前随园长者客户中,离职教师共250多个(浙大教师61名)。

640(14).jpg
长者们在随园大讲堂内认真听讲 © 随园养老官微

640(15).jpg
德国老师现场教学优律司美 © 随园养老官微


03
初期客户购买关注点


随园成交数据表明,初期销售的100多户,万科员工推荐、良渚文化村业主购买、文化村业主推荐是客户认知最重要的三个途径。文化村业主购买中,以距离随园五分钟车程的竹径茶语别墅业主意向居首。

当然,前期客户选择随园的最重要原因不仅是对万科品牌的信任,文化村大环境、社区专业养老产品(园区设计+40余项室内细节+系统服务)、和家人住得更近也是长者客户考虑的重要因素。


640(16).jpg
随园长者引吭高歌 © 随园养老官微


04
入住客户产品使用偏好


随园健康公寓现住615户,入住率已达100%。户型分为“75㎡一房一厅一厨一卫、100㎡两房一厅一厨一卫和110㎡三房一厅一厨一卫”三种。拿75㎡的房间举例,客户需通过15年租赁制模式购买,一次性缴纳100万(按户收费)左右,每月还需另缴基础服务费2500-3200元。


对于户型的偏好,越年轻的长者客户越希望有两个房间:一间作为卧室,一间作为书房。同时,部分长者还要考虑之后子女或保姆的入住需求。所以在销售初期,100㎡两房和110㎡三房反倒去化较快——客户愿意多花十几万增加一个房间(相比起其他社区,大户型月费并未显著增加);而销售后期,随着高龄、单身长者客户增多,75㎡才成为主力户型。这就是随园这种舒适型养老社区和机构型项目存在的较大区别——客户对居住空间的舒适度有着较高需求。


640(17).jpg
随园月度生日会 © 随园养老官微


对于社区内配套的使用偏好,随园入住率达90%以上时,50%的活跃老人经常使用社区配套,积极参与社区活动;20%的老人不太参与活动,但在社区用餐;30%的老人,很少参与社区活动和用餐。总的来说,自助餐厅、包厢、便利店、美容美发,棋牌休闲、学习教室和健管、理疗类空间需求较多。

对于社区外配套的使用偏好,随园长者的核心关注要素是医疗设施、生活型商业以及自然环境。外出到定点医院就诊、用药以及就近护理、康复、急救处理,菜场、超市、银行、电信网点等服务业日常使用频率较高。


640(18).jpg
随园抗疫朗诵会 © 随园养老官微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长者们存在着这些普遍行为:相比于“功能空间”更青睐“泛空间”,喜欢闲逛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社区门口、大厅沙发、社区走廊……那时候他们也许正购物归来、出门遛弯又或者赋闲聊天、阐述家常,其次才是对养生茶厅、合唱教师、理发按摩中心、KTV、电脑室等功能空间的青睐,更别提出现在健身房等区域了。

正因为长者的这些行为习惯,随园的沙盘区和小卖部后期也改为泛空间,从冷清的角落变成社区配套里从早到晚都很热闹的区域。所以,开发者在配套规划上要进行多元化考虑,了解那些什么都不想做的长者们的需求。而不是让其自己想办法适应社区活动设施,无法适应就只能回房间呆着。要承认这些人的存在,尊重他们的选择。


总结

通过社群特征、个体特征、购买偏好和使用偏好等调研,我们能逐步理解这类养老社区客户的共性需求。但对每个具体客户而言,还有各自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以,养老社区的运营者除了一份安心和保障外,需要提供的是尽可能容纳更多自由度的“舞台”,尤其是对于即将退休的60-70后,没有集体生活记忆、思想更解放自由的一代。



00.jpg